2011/11/09

讀後感想: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(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) by Thomas C. Foster

書名: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(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)
作者:Thomas C. Foster
譯者:張思婷
出版社:木馬文化



不知曾幾何時,我越來越沒有耐心,電影、書籍、文章、部落格、動畫、漫畫、文件、等等,如果一開始覺得無趣就會隨手丟開,如果看完後抓不到內涵就會直言爛斃了,失去細細品嚐的閑情逸致,失去推敲琢磨後豁然開朗的那種欣喜,就某方面而言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快速過濾資料並切中核心擷取重點是不可或缺的能力,為了避免成為巨大訊息怪獸的奴隸,不得不功利、現實,有用才花時間、沒用即丟,就另一方面而言,我欣賞、解析、品味的能力長久以來都沒有提昇,很多需要好好閱讀的作品,打從一開始便被我揚棄了,許多需要細細思索的作品,看一點便被我束之高閣,這實在是個可悲可憐的現象,我可悲,作品可憐。

這本書的主題是文學,大體上指的是小說、長篇文章、短文、詩歌、等等,教導你如何看懂讀懂,雖然書中所說也可應用到其他領域,譬如戲劇、電影、電視廣告,不過書中的例子大都是文學出版品,對了,這本是講西方文學的,作者的專長是英國、愛爾蘭、美國文學。

文學作品並不是單獨存在的,互相引用、互相模仿抄襲、諷刺,有些流傳已久的典故、象徵、形象、情節,會一再地被使用、再創作。哈利波特第一集,哈利三人小隊前往阻止佛地魔竊取魔法之石的第一道關卡,是隻長著三顆頭的大狗,若不知典故,這就是道關卡罷了,知道演奏音樂能使其沈睡這個訣竅後就能過關,若是知道地獄守門犬這個典故,便感受到作者營造出冥府、地獄的用心,哈利小隊接下來將走進危險地帶,邁向未知的冒險。老人與海的最後,從海港回家的路上(耶穌前往刑場),一路上都把船桅扛在肩上(背著十字架),到家後老人躺在床上雙臂攤開露出皮開肉綻的手掌(釘在十字架上),隔天,對村民來說,老人就如同死後復生一般(復活),看到那巨大的魚骨,原本懷疑他的人又充滿信心,老漁夫為這個墮落的世界贖罪,替這個沈淪的社會帶來希望,哇,如果不知道聖經、耶穌,怎麼會聯想到這些呢,一個不知道聖經典故的人讀了老人與海,當然他會有所獲得、感動,但顯然地,他無法看出耶穌受難記這個典故。這是讀經典的必要之處,書中強調:聖經、莎士比亞、童話故事、神話,這些是必須的。當然,有些人聽到說要讀經典,就覺得暮氣沉沉,能讀當然最好,不想要的話也可以多多閱讀其他好作品,重點是,能夠在作品與作品之間,建立起連結,觸類旁通,找出相似處;意思是說,教授看到某情節可能會聯想到亞瑟王或唐吉柯德,我不認識那些傢伙啊,但我還是可以聯想,我看到某情節、某人物,可能會聯想到悟空與達爾、令狐沖、曹操啊;前人創作會引用聖經、莎士比亞、希臘神話,但我們可以引用海賊王、周星馳、還有"殺很大"啊,只不過,採用流行一時的話語也就只能在一時一地引起共識而已,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。

我常常用自己的觀點來閱讀、用現代的視角來看作品,太執著要求虛擬世界應該要符合真實世界,這是很要不得的,不僅沒有樂趣,也妨礙對於創作的理解。不同文化、不同時空、不同背景,各有其價值觀、理想、流行指標、束縛與共識,嘗試了解多元的觀點,進而欣賞作者創造出來的世界,比較對方與自己的不同,感受其中的相同處與不同處,這樣才算盡到一個讀者的本分。

小說的一頁,你只需要花3分鐘,但卻可能耗去作者3天的時間。作品裡,每個安排都是精心設計過的(也有可能不是),為什麼在此安排飯局,雨水、河流有何意義,暴力就只是暴力嗎,為什麼要賜死這個角色,為什麼死於心臟病,翅膀與飛行的形象為何,等等等等,場景的描述,細節的刻劃,在在都有其意義,多花點心思聯想,多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,在心理建立起一張網,將所有作品連結起來,作品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,是人創作的,創作給你我看的,試著更深入了解其中的象徵與譬喻,才能挖掘出更大的樂趣。

2 comments:

  1. 引用或任何二次作品營養成分都不高.為了搞清楚一個典故而去找原著,我真替原著感到可悲...

    ReplyDelete
  2. 看不太懂你的意思。

    ReplyDele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