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名:挖開兔子洞──深入解讀愛麗絲漫遊奇境
書名:愛麗絲鏡中棋緣──深入解讀愛麗絲走進鏡子裡
原著:路易斯‧卡洛爾(Lewis Carroll)
原插圖:約翰‧田尼爾(John Tenniel)
譯註:張華
出版社:遠流
這兩本書,一言以蔽之,就是愛麗絲漫遊奇境(Alice'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)與愛麗絲走進鏡子裡(Through The Looking-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)的註釋版,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呈現,並且加上非常詳實的注釋。
為什麼要看漫遊奇境與走進鏡子裡,簡單講,這兩本是經典,你可以享受書中幻化無方天馬行空的想像力,你可以研究書中的詩詞、雙關語、玩弄語文的技巧、邏輯道理與謬論,另外,因為是經典,很多其他作品常會引用借用這兩本長青不朽著作裡的梗;更有與其直接相關的作品,譬如電影魔境夢遊,為原著故事的延續,講述19歲的愛麗絲重返魔境後的經歷,如果不知道兩本書的內容就去看電影,雖然不能說一定會看不懂,但電影中的很多梗、笑點、典故,你就會錯過、甚至一頭霧水。
不知為何,我以前常常要求一部作品應該要"自成一套完整體系",不要要求讀者事先知道太多背景與設定,不過有些電影譬如驚聲尖笑,該影片明顯地以「惡搞、戲弄」為宗旨,將90年代的電影全部拙劣地愚弄一番,所以,如果沒看過那些被模仿惡搞的電影情節,就會看不懂。現在我改變想法了,正如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裡面說的一個理論,這個世界只有一個故事,所有事物都是有關係的,我現在認為,應該要極盡所能,找出其中相似的點、象徵性的共通表象,加以聯想並觸類旁通,自己要"主動"地去閱讀,而不要只是被動地接受。就算想錯了也沒關係,就算作者其實原本沒有那個意思也沒關係,因為能夠在抽絲剝繭串連關係時享受其中,不是會讓閱讀更有趣嗎。
愛麗絲的故事,喜愛並研究的人不計其數,譯本多如牛毛;想當初我翻閱時,只能說完完全全看不懂,不過就是一些瘋言瘋語的童話故事罷了。我曾經看過一本科普書愛麗絲漫遊量子奇境,也是完全看不懂裡面的梗。而這兩本注釋本,就是要幫你了解其中的奧祕,書中有些背景知識,是維多利亞時代那時的一般常識,與現在不同;有些梗,是英文的語文笑點;有些故事情結,牽扯到原作者與愛麗絲之間的默契,光只看原文,是很難了解這些的,而這兩本注釋本,搜羅中外各家的註釋與研究成果,細細地展現給你,這不單單只是被動地閱讀一本書了,而是主動地去了解原作者的背景,查詢書中創作的源頭,譬如赤霞貓的原型在哪兒,變成跟原作者在玩遊戲,看看讀者能不能破解書中的隱密與機關。
英文翻譯(語言翻譯),是很難的,譬如原著裡,用了某一首外國知名童謠,配上新歌詞,置入改編的樂趣與笑點,那麼,你該怎麼翻譯呢?若直接翻譯歌詞,但讀者並不知道原曲啊;選一首讀者熟悉的歌曲,將翻譯後的歌詞放進去,這樣能譯的傳神嗎;Tweeddle Dun與Tweeddle Dee的譯法至少有十餘種,有把精神譯出來嗎?諸如種種,實在太多了,像這兩本書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呈現,或許是最好的辦法了吧。
總而言之,愛麗絲是西方的重要經典,不可不知不可不讀,但光讀原文理解有限,就好好看看這兩本注釋書裡研究搜羅的詳實解說罷。
PS 小小抱怨一下排版,英文中文沒有頁頁對齊,註釋跟註釋號碼上標,也沒有一定在同一頁。我知道要做到很難,這兩本書的編排算很不錯了,所以我只是"小小"抱怨一下。
2011/11/22
讀後想法:挖開兔子洞、愛麗絲鏡中棋緣(張華)
2011/11/21
讀後想法:秘本三國志(陳舜臣)
書名:秘本三國志
作者:(日)陳舜臣
出版社:中華書局(香港)
作者為日本著名作家,1924年生於日本神戶,祖籍台灣。這部故事,以三國志、後漢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料為藍本,佐以三國演義、華陽國志、典略、洛陽伽藍記與世說新語等文史著作為輔助材料,加入自己的構思創作的歷史小說。
本作品不尊劉,也不捧曹,以五斗米教的教母少容(張魯之母)、以及其養子陳潛為主角,從黃巾起義開始,直到孔明星落五丈原,小說裡,此兩者為檯面下的人物,但對於三國情勢與事件走向有重大影響。書裡以大致的手法概略寫出三國時期的情節演進,加強重點描寫各人物的性格,當然啦,礙於篇幅,不可能每個角色都得到充分的對待。
我本來以為這是部新作品,後來才發現早在30多年前就出版了,只不過最近才翻譯成中文罷了。如果你搜尋本書名,就會看到"日本人究竟懂不懂三國志"的字 樣,大體而言,我也都認同網路上寫的評論,日本人熟悉的是吉川英治筆下的三國,一般人熟悉的是羅貫中的柴堆三國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三國故事, 所以,看到改編的地方,免不了要大肆批評一番。我對這本書的評價,平心而論,如果是在十幾年前讀到這本書,會認為是很不錯的好作品,但現在,已經看過各式各樣的三國改編作品,現在來看這部作品,就只能給出普通的好作品這種評價,這部小說寫的是很不錯的,但其中很多情節的安排,我就不太能接受了。如果從稍微嚴謹一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,這部作品有很多奇怪的歷史事件的看法與解釋(不過我要再次強調,這本書是30多年前的作品了),如果以輕鬆一點看小說的角度說來,這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有趣的消遣讀物。
書裡有提到關於預言、匈奴單于、月氏、佛教、白馬寺、蔡琰、等等,都是我比較不熟悉的、覺得比較新鮮的,不錯,有長知識;至於我接下來講的,呃,可能會讓你覺得這是部爛作品,其實不是,我只是把我認為怪怪講不通的地方、我不能理解的地方列出來:
*少容跟陳潛,這兩人對三國局勢發展似乎影響太多太大了吧,真有那麼神?影響黃巾起義、影響劉焉佔蜀、張魯據漢中等等,這兩人還跟曹操、劉備、孫權、諸葛亮都有交情,太厲害了吧。
*五斗米教,影響力真有那麼大嗎?
*少容說服三十萬青州軍,交給曹操使用,認定曹操有資格能統一霸業。
*呂布喪命時,關羽奪走貂蟬,曹操卻誤會,反而奪走秦宜祿之妻。
*劉備跟曹操有秘密協議,去袁紹那裏臥底,袁紹敗後又去劉表那裏臥底。這個我覺得太誇張了,劉備幫助曹操去臥底,有撈到什麼好處嗎?書中對於此事有鋪陳解釋,但我還是覺得很牽強。
*因為顏良被劉備騙了,以為關羽會陣前倒戈,所以被關羽斬了。
*七擒孟獲這齣戲碼,是孟獲跟孔明兩個好朋友事先套好招的。哇哩咧,有沒有這麼麻吉啊。
*五丈原的對峙,是司馬懿與孔明私下說好雙方保持不進不退的態勢。書中的解釋我還是覺得很勉強。
*荀彧自願假裝自己是反對曹操稱王的反對黨,藉以找出異議份子。
*書中把曹丕描寫成是個非常冷酷的角色,敢廢漢自立,所以被曹操選為繼承人。曹丕居然讓曹植跟甄妃偷情,造成謠言,進而塑造出曹家長子被冷落的假象,藉以找出藏在暗處反曹的勢力。
總而言之,我覺得作者置入太多異想天開的陰謀論,讓人無法接受。
一些鮮為人知(我不知道)的情節:
*孫吳因為人口外流,所以孫權派人去日本抓人當兵,也有可能是指台灣、琉球。
*南匈奴為了進行漢化,搶奪宮女,包括蔡邕之女蔡琰,後來被曹操贖回,作胡笳十八拍。書中有詳細描寫。
*三國演義中,陳宮因曹操殺呂伯奢而轉投呂布,在本書中,曹操因喪父之痛而屠城,違反陳宮的理念,另外,書中描寫陳宮夢想成為張良一樣的人物,而曹操自己就有智謀了,所以背叛投呂布、攻擊曹操。
另外我有個不爽的地方是,這些人都是前知一千年後知五百年的智者啊,隨隨便便就能看出將來是誰會勝誰會敗,哼,相命的說曹操是能臣奸雄也就罷了,你還能知道將來一定就是三強鼎立,誰必成大器誰會日暮西山,根本毫無根據嘛,說大話不負責。感覺就像是作者透過這些角色說話,可是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啊,不應該 隨便跳進書中亂說話啊。這就是我很不爽的地方,作者知道後段誰誰誰會崛起(我也知道啊),就在前段透過某人很漂亮地說出"誰誰誰將成龍飛天",哇哩咧。
總而言之,以今日看來,可以把這部作品當做有趣的消遣讀物,至於裡面的歷史解釋觀點,我就敬謝不敏了。
延伸閱讀:
1. 小說,三國殤,李民發。如果我們把三國分成3個段落,從黃巾起義到孔明出山,再到孔明病逝五丈原,再到晉國滅吳,其時間分別是34年、27年、46年,而三國演義分別用了34回、71回、15回的篇幅,其中諸葛亮活躍的時期居然有71回的巨大篇幅,不能不說羅貫中是個孔明崇拜者,但也造成一個問題,讀到越後面,越覺得沒有趣味。作者李民發補續三國演義,寫出蜀殤、吳殤、魏殤,詳述後三國時期,補足這個缺憾。
2. 小說,反三國演義,周大荒。蜀漢統一天下,帥吧。
3. 漫畫,火鳳燎原,陳某。這部作品讓故事符合歷史史實,譬如董卓火燒洛陽、劉備失徐州等等,但情節內容與過程卻被翻天覆地徹頭徹尾地改編了,趙雲是司馬家的暗殺集團首領,呂布不僅有勇且有謀,貂蟬是宦官,士氣論、暗黑兵法,各種名言,譬如"殺一個高手總比殺一百個嘍囉來得方便",等等等等,值得一看。
4. 漫畫,天地吞食,本宮宏志。龍王之女為保青春,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凡擷取童精,並答應對方一個願望,曹操想當天下之王,孔明獲得洞悉森羅萬象的智慧,而劉備得到了"膽",因為我非常喜愛這部漫畫改編的大型電玩,所以找出這部相當誇張的作品來看,不過畫到劉備封禪就停了,不知道在作者腦袋中,要怎麼安排接下來的情節啊?
5. 漫畫,龍狼傳,山原義人。剛開始似乎是想讓兩個穿越時空的學生走覽三國時期,但後來就變成天地志狼的武術之道了。
6. 漫畫,超三國志霸,武論尊原作、池上遼一作畫。劉備是日本人?趙雲是女人?老實說,我看不懂,所以就沒有繼續追了,如果只是找個大家熟悉(有市場能賣錢)的歷史朝代,然後異想天開地惡搞改編,嗯,我看不下去。
7. 漫畫,蒼天航路,李學仁編劇、王欣太作畫。沒看過,聽說是以曹操為主角。
8. 電視劇,三國,2010年,導演高希希、編劇朱蘇進。雖然網路罵聲不斷,雖然曹操在劇中時不時出現太現代太雷人的台詞,不過我覺得還不錯,對於劉備曹操之間關於平天下的論述,對於孫權周瑜魯肅之間的描寫,對於曹操曹丕司馬懿之間的描寫,我覺得都很棒,另外,張飛在古城審案很好笑、貂蟬很漂亮、戰爭場面也不錯,武將單挑也不錯。看到喜歡的歷史小說變成電視劇,總是有欣喜之情,編劇幾乎都遵從著小說三國演義的路子,加入一些讓人物更深刻的設定,但又不會打亂原著的精神,我認為很不錯。
9. 電視劇,三國演義,1994,導演王扶林等,編劇杜家福等。全套三國演義變成真人連續劇,連對白也都照抄小說,想當初,真是非常感動啊。
2011/11/09
讀後感想: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(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) by Thomas C. Foster
書名: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(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)
作者:Thomas C. Foster
譯者:張思婷
出版社:木馬文化
不知曾幾何時,我越來越沒有耐心,電影、書籍、文章、部落格、動畫、漫畫、文件、等等,如果一開始覺得無趣就會隨手丟開,如果看完後抓不到內涵就會直言爛斃了,失去細細品嚐的閑情逸致,失去推敲琢磨後豁然開朗的那種欣喜,就某方面而言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快速過濾資料並切中核心擷取重點是不可或缺的能力,為了避免成為巨大訊息怪獸的奴隸,不得不功利、現實,有用才花時間、沒用即丟,就另一方面而言,我欣賞、解析、品味的能力長久以來都沒有提昇,很多需要好好閱讀的作品,打從一開始便被我揚棄了,許多需要細細思索的作品,看一點便被我束之高閣,這實在是個可悲可憐的現象,我可悲,作品可憐。
這本書的主題是文學,大體上指的是小說、長篇文章、短文、詩歌、等等,教導你如何看懂讀懂,雖然書中所說也可應用到其他領域,譬如戲劇、電影、電視廣告,不過書中的例子大都是文學出版品,對了,這本是講西方文學的,作者的專長是英國、愛爾蘭、美國文學。
文學作品並不是單獨存在的,互相引用、互相模仿抄襲、諷刺,有些流傳已久的典故、象徵、形象、情節,會一再地被使用、再創作。哈利波特第一集,哈利三人小隊前往阻止佛地魔竊取魔法之石的第一道關卡,是隻長著三顆頭的大狗,若不知典故,這就是道關卡罷了,知道演奏音樂能使其沈睡這個訣竅後就能過關,若是知道地獄守門犬這個典故,便感受到作者營造出冥府、地獄的用心,哈利小隊接下來將走進危險地帶,邁向未知的冒險。老人與海的最後,從海港回家的路上(耶穌前往刑場),一路上都把船桅扛在肩上(背著十字架),到家後老人躺在床上雙臂攤開露出皮開肉綻的手掌(釘在十字架上),隔天,對村民來說,老人就如同死後復生一般(復活),看到那巨大的魚骨,原本懷疑他的人又充滿信心,老漁夫為這個墮落的世界贖罪,替這個沈淪的社會帶來希望,哇,如果不知道聖經、耶穌,怎麼會聯想到這些呢,一個不知道聖經典故的人讀了老人與海,當然他會有所獲得、感動,但顯然地,他無法看出耶穌受難記這個典故。這是讀經典的必要之處,書中強調:聖經、莎士比亞、童話故事、神話,這些是必須的。當然,有些人聽到說要讀經典,就覺得暮氣沉沉,能讀當然最好,不想要的話也可以多多閱讀其他好作品,重點是,能夠在作品與作品之間,建立起連結,觸類旁通,找出相似處;意思是說,教授看到某情節可能會聯想到亞瑟王或唐吉柯德,我不認識那些傢伙啊,但我還是可以聯想,我看到某情節、某人物,可能會聯想到悟空與達爾、令狐沖、曹操啊;前人創作會引用聖經、莎士比亞、希臘神話,但我們可以引用海賊王、周星馳、還有"殺很大"啊,只不過,採用流行一時的話語也就只能在一時一地引起共識而已,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。
我常常用自己的觀點來閱讀、用現代的視角來看作品,太執著要求虛擬世界應該要符合真實世界,這是很要不得的,不僅沒有樂趣,也妨礙對於創作的理解。不同文化、不同時空、不同背景,各有其價值觀、理想、流行指標、束縛與共識,嘗試了解多元的觀點,進而欣賞作者創造出來的世界,比較對方與自己的不同,感受其中的相同處與不同處,這樣才算盡到一個讀者的本分。
小說的一頁,你只需要花3分鐘,但卻可能耗去作者3天的時間。作品裡,每個安排都是精心設計過的(也有可能不是),為什麼在此安排飯局,雨水、河流有何意義,暴力就只是暴力嗎,為什麼要賜死這個角色,為什麼死於心臟病,翅膀與飛行的形象為何,等等等等,場景的描述,細節的刻劃,在在都有其意義,多花點心思聯想,多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,在心理建立起一張網,將所有作品連結起來,作品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,是人創作的,創作給你我看的,試著更深入了解其中的象徵與譬喻,才能挖掘出更大的樂趣。
2011/11/08
讀後推薦:了解「人」,你才知道怎麼設計!(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) by Susan M. Weinschenk
書名:了解「人」,你才知道怎麼設計!(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)
作者:Susan M. Weinschenk
譯者:謝靜玫
出版社:旗標
很久以前,當我需要報告在做投影片時,我只會使用預設的、黑白的、醜醜的樣式,還自以為很酷,自以為像我這種沒有美感的人,不需要搞"設計"這回事,現在我知道錯了。之前看了給非設計人員閱讀的設計書,了解雖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大師、設計鬼才,但只要花一點點時間學習基本的設計原則,就能讓你的投影片、海報、網頁版面、名片、傳單、各式各樣的作品,從不及格提升到80分的程度,而這本書,了解「人」,你才知道怎麼設計!,裡面提出的要點,都是以科學實驗為基礎,對照前人累積下來的經驗,關於設計不可不知的100條規則。
譬如流行的社群網站,有些人擁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朋友,相當驚人,但是,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聯絡、有互動的的呢?一個人最多能夠跟多少人維持緊密聯繫呢?如果說通電話、見面吃飯是種"強"連結,那麼email與社群網站這種"弱"連結是不是會越來越重要呢?寫程式的往往只註記三個數字,0、1、無限大,如果某軟體有某項"20"個的限制,寫程式的一看就會感到不妥,為什麼是20、為什麼不是40,為什麼要限制20個,然後就會著手修改。但是實際上,譬如說"最近開啟的檔案"列表,從來就沒有人需要100個或200個,大概就是10或20個,以20個當做限制來設計、來撰寫程式,跟以沒有限制為前提來進行,這兩者可是天差地遠。
人的視覺是最重要的感知器官,所以,人類是如何看、如何閱讀,有必要研究一番,以致於如何處理看到的東西、如何知道該把注意力放在哪部分、如何思考,在在都影響了你該怎麼設計產品。假若你知道9%的男性與0.5%的女性是色盲,會不會影響你畫地圖時該採用哪些顏色標示;假若你知道人們瀏覽螢幕時,會根據過去經驗與期望,以閱讀越少"字"越好為前提,你還會在網站上放上一堆有跟沒有差不多的廢話嗎;你在設計時,腦袋裡想的那一套,跟使用者實際操作時的心智模式,不知道其中的差異就不能設計出方便易用的產品了。
書中分為10個類別:人們如何看、人們如何閱讀、人們如何記憶、人們如何思考、人們如何集中注意力、人們的動機來源、人類是社群動物、人們如何感覺、犯錯乃人之常情、人們如何做決策。以各種學問與科學實驗為基礎,包括認知心理學、腦神經學、文化差異、神經與神經元、組織行為、視覺理論、等等,小小一本卻含有豐富的內容,值得一看,每一篇最後都以短短數語重點整理,非常實用。
你的設計是自我感覺良好呢?還是因為你真正了解「人」呢?